河未开,雁未来,冬意正浓。如果是刮风天,被形容成小刀子刮脸,生疼生疼的。所有的冬衣都不能减,小时候是棉衣棉裤,现在则是羽绒服,一定要有羽绒服,进屋可脱,出门穿上,三九天的天气,干冷干冷的,羽绒服是绝对不能脱的。
2月去三亚是非常舒适的,不冷不热,尤其适合情侣度蜜月。三亚的海水很蓝,好玩的景点和美食也很多,比如亚龙湾、三亚湾、天涯海角、南山等著名景点,特色美食有苗家三色饭、红烧梅花参以及海鲜大餐等。
广州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的城市,好玩的地方很多好吃的美食超多。是休闲***的好去处,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也不会特别的寒冷。著名景点有花城广场和广州塔、陈家祠、圣心大教堂以及沙面等旅游景点,去广州要去早茶餐厅品尝特色美食小吃,叉烧包、肠粉以及云吞面等。
北京
二元哪个城市好玩?
我二月份喜欢去我们国家的海南岛,因为那里的温度特别的好,不冷不热,而且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在沙滩上漫步看大海,也可以到海口的公园欣赏海南风光和美丽的花儿开放,所以说二月份我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我们国家的海南岛
我来讲下有关二月二来源的一种说法,
有句话叫做二月二,龙抬头。
为什么叫二月二龙抬头呢?
在古代,龙是天子的象征。
没错,这个节日的由来就是和天子有关。
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汉代,
来看看这个二月二究竟和汉代的哪位帝王有关。
话说在刘邦的晚年,他搞了一场***异性王的活动。
而恰在这时身在代地,佣兵自重的陈豨反叛了。
刘邦二话没说带着大军,前去代地平叛。
旧俗以阴历二月二日为令节,称为“龙抬头”。这一天,民间有引龙回、食春饼等习俗,以祈求雨水充足,收获丰盛。
我国民间有很多龙的传说,尊崇的神龙,神龙不可侵犯。因此,民间就有了一些禁忌。最典型的是在正月里,民间有不理发的习俗。为什么?民间的说法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至少是在北京郊区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做了舅舅的人,是忌讳外甥正月理发的,因为给自己心里添堵,觉得外甥在咒自己早死。
所以,人们都是在新年前理发,而没有来得及理发的人,多是顶着长发,到了二月二这天,才去理发。意为求个龙抬头,讨个吉利。
至于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肯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见过淘气的孩子,偏在正月理发,说看看舅舅会不会死,舅舅当然死不了的。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天正处在“惊蛰”前后,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观田家》诗:
宋朝赵蕃有《闻蛙》诗:
说得都是惊蛰前后的情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民便开始准备新一年的耕种,“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理理发,仰望星空😀【【孪生兄弟原创诗词】二】***://m.toutiaocdn.net/item/6534074779995996675/?iid=28116700329&***=news_article×tamp=1521334679&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首先,谢谢邀请
一年一度的“二月二”又要到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龙头节,这天不止禁忌很多,习俗也很多!二月二哪些事不能做?小编这就根据老家山西的风俗来告诉大家。
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2.吃饭忌面向人背,忌背朝锅台、饭桌; 3.不能动针线。这天,尽量不要动针线,不然会伤到“龙眼”。又忌刀切,怕砍了龙头。此外,山西、河北、河南不少地方忌早晨担水,据说早晨起来担水会把龙子担回家,而在陕西有些地方,则说早起担水会触到龙头;
4.不能触碰龙头。这里的“龙头”,指的就是家里的自来水水龙头,尽量不要碰哦;
5.不能吃稀饭、米饭和面条 最好别吃稀饭、米饭和细面条,因为人们认为粥是龙血,米饭是龙子;面条细长,像龙须,吃面条就是吃龙须,惹恼了龙王,当年会闹涝灾;
6.不能动土、搬家、装修。很多工地都会在这天放***。因为根据风水所示,在这天动土会影响到冬眠的动物,虽然人类不需要冬眠,但万物皆为一体,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幸福也不会长久。(这个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所以房地产开发商们,在二月二大兴土木是会犯禁忌的,而对普通百姓来说,搬家或者装修都换个日子吧。
由于小编所知有限,需要补充的请到评论区留言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1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