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浅薄,就说两个大家都知道的吧😂
关键是民族英雄可不是谁都能担的起的,不是随便打打仗啥的就说他是民族英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丝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首《石灰吟》表现出来了于谦的为官气节和远大志向,怎么说呢。搁在今天就得这么形容于谦:他两袖清风,视功名如粪土,是一个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爱国官员。
于谦(1398—1457)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就入朝为官了,当时于谦高中,进士及第可见他的学识非常厉害,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下,于谦显然已经具备了步入仕途的资格,于谦刚直不阿是个当清官的好材料,因此朱棣也有心培养磨练他,后来他又受到了宣宗的赏识,为官清廉,多次担任外省***。
后来,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这时正好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就是这么赶巧,于谦此时被召回京仿佛就是天意,他就是被上天选中拯救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因为正统十四年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明朝中央军数十万的主力部队都被小皇帝赔在了土木堡,北京只有几万弱军,土木堡离北京城又不是很远,所以蒙古人很快就会兵临城下。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满朝廷的官员都主张放弃北京,朝廷迅速南迁,你能想象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挺身而出说“敢言南迁者死!”的气魄吗?当时于谦这句话说的铿锵有力,守卫北京的主张绝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的鲁莽,而是他清楚这其中对于明朝这盘大局的利弊。
幸而孙太后没有昏了头,她力排众议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掌管整个北京城的防务,于谦也没有辜负明朝朝廷的期望,别人不敢为而为之,保家卫国,抵御瓦剌,成功的守住了北京,赶走了蒙古人。于谦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这个时候,为大明王朝强行续命,保证中华腹地的安全,保住了大明千千万万个百姓免于战火,于国于民他都是功臣,所以说他是民族英雄一点不为过。
戚继光是明朝步入16世纪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又一个力挽狂澜的人。
他的出身要比许多人好得多,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承袭了父亲的官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在当地可不小,虽然承荫为官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戚继光有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请容我来回答一下,所有这些民族英雄的名字,都不该被忘记,如有遗漏请留言提醒。
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原名重八, 后名兴宗。濠州人,逐出鞑奴复我中华,明朝开国皇帝。
二、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横扫蒙元的民族英雄。
三、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开国名将,每每身先士卒的英雄。
四、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五、蓝玉,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屡立战功。于***儿海中大破北元,摧毁其职官体系因而名震天下。
六、大明成祖朱棣,驻扎北京,曾屡次北征蒙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民族英雄。
七、郑和,本姓马,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明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扬威异域的民族英雄。
八、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守卫北京的民族英雄,谥号武毅。
九、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1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