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发布视频文章或者是公开广播道歉,要知道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取得大家的认可,原谅。路走错了一次是可以改的,如果走错很多次。那么信任就会慢慢的缺失。善良的人总会有的,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世界,加油,你可以的。
《认知系统时间倒错,引起焦虑过度担忧 !》
对事情结果总往坏处想,是焦虑情绪中过度担忧的一种表现,人为什么会过度担忧呢? 我们先来看看焦虑情绪的内容。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
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并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
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可以看出焦虑情绪总是指向未来,并指向未来的危害信息。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主要是焦虑者的认知系统出现了时间倒错的偏差,也就是总用现在拥有的***来评估解决将来的问题,但现在的***总是有限的,而未来问题的困难却是不确定的,于是困难总被夸大为危险,就难免产生焦虑,总往坏处想了。
当我们用将来的***解决现在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充满力量感,这也是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总往坏处想的模式,变为总往好处努力的习惯,过度担忧也就消除了。
焦虑就是对未来发生事情的不可控感,你要是觉得事情可控,就不会焦虑了。这问题在于,生活中不可能什么都是可控的,但是,即使不可控,坏事也没降临到你头上啊。你活了这么多年,如果这种坏事总发生在你身上,你觉得可能么?一件事之前没怎么发生,之后发生的概率不也是不大么?凭什么认为之前没发生的,在别人身上也很少发生的,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呢?这就是个概率问题。比如像飞机失事,之前你可能一直也没怎么听说飞机失事,感觉特别安全,但是只要从新闻上看到了类似的事情,就会感觉似乎世界每天都在发生飞机失事的事情,自己也惧怕坐飞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年飞机失事的数量都是差不多的,有失事的有故障的,马航那一年的频率其实也一样,只是媒体报道的力度很大,你就觉得类似的事情多了。其实任何事都是有概率的,但是大多数坏事都是小概率***,你做好自己的事就基本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比如你担心男舍友,那么我如果让你完全不用担心,不会发生侵犯***,那么也不客观。真正的客观的是,你找靠谱的房东或者中介,侧面了解下舍友情况,见一面觉得还行,同时生活中注意锁门啊等,那么侵犯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啊,这就是你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不用担心这么多。你担心的事,99%都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我们“青音约”的头条号,阅读并收听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最好不要做最坏设想,越想越坏越容易焦虑。要从一个好的方面设想,这样心态才好,不容易焦虑,心情才好。如果结果不及预期的吗,就要看得开就要安慰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重新来过。或者走外面去散散心,放松自己的心情,使自己有一个好心情,约几个朋友去玩,听听轻音乐,或者静下心来闭目养神心无杂念打坐。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习惯焦虑」的倾向下降,那么有三种渠道:1,正念(自助)。2,逐级暴露(自助)。3,心理咨询(付费找专业人士)。
如果你想要的是确保自己安全,那你可以努力给自己营造一个自己觉得安全的氛围。我先说说第二种。
这里我,还是要在强调一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多人提问都是:『我有XXX(某种现象、行为、情绪),怎么办?』
仿佛自己的问题就仅仅是因为有XXX(某种现象、行为、情绪)——这种思路是错误的。
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不仅仅取决于那件事情本身,更取决于随后我们做了些什么。
比如,容易焦虑,对结果总是做最坏设想——这未必是坏事。
如果人懂得积极准备,去避免最坏的情况,这对人来说是有利的。
一个人考试、面试之前,就设想最坏的情况——不及格、不被录取。
焦虑的根本来自于什么?
同样一个问题,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感受到的情绪也不一样。杞人忧天,这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是因为他觉得天能塌下来,而出现了高焦虑,而我们知道天塌不下来,所以不焦虑,可见,不合理认知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人,一看见井绳焦虑自动出来,被蛇咬的事情过去了,但是那种难受的感觉深深留在大脑,不良的***形成的条件反射会产生焦虑。
从小被否定,指责的人,容易形成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平时就谨小慎微,觉得周围不安全,可能无缘无故的焦虑。
焦虑基本来自这三种形式,但都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解决焦虑的主要方法是改变认知思维,优化个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6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