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家族里老人讲大概是在二三百年前我们家祖辈从山东搬来燕郊的,所以我从小到大四十多年都生活在燕郊,对燕郊应该说很了解吧。以前就不说了,和别的地方一样,但是从二千年后房地产的兴起燕郊走上了快车道,人口越来越多,带来的是各道路越修越多也越来越堵车,购物是越来越方便,各种跳楼和******等大事情也越来越多,进京车辆也越来越多,已经不是那个宁静祥和的小镇的,现在变成了一个拥有甚至超过大城市城市病的小镇。至于是变好还是变坏了不能下结论,因为虽然因为人多导致了很多比如堵车、到哪办事都排队等问题,但是也因为人多才能使得我们村拆迁而提高了家里的经济条件。没有了经济压力也不进京上班所以感觉生活还是很悠闲的,对于进京大桥、检查站、地铁、进京证等进京问题不是很关心,感觉可有可无,顺其自然吧。另外物价上涨的也和北京差不多了,以前去燕郊的饭店吃饭菜价是北京的一半而菜量是北京的三倍,现在在想找那样实惠的饭店不好找了,只能去南北外环找了。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做过一次关于廊坊燕郊的题目,燕郊被称作是睡城,因为居住在这里人大多数都是只有在晚上的时候在这里睡觉,一到早上又是开着车骑着车坐着车去北京上班,然后到了晚上再像早上那样回家。
这个地方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拥堵,它的生活节奏很慢,毕竟他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小镇而已。住在这个地方是体会不到大城市夜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繁华,也没有大城市所谓的夜生活,但是说句实话,在这里居住是一件特别舒心的事情。
你不用担心晚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噪音吵得你睡不着觉,因为这里周围很安静,给你能够创造一个很棒的睡眠环境。
但是也是有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这里的生活总是看不上眼,他们觉得自己只是没有钱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买房居住而已,但是我想说的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你会来到这里你就要做好准备接受这里的一切。
但是我还是认为燕郊是一个很棒的地方,它虽然有着不足,但是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你愿意去接纳,这个地方一样的会给你一些难忘的记忆和情怀。
我在燕郊呆了十二年了,下面说说我的经历吧!
我2007年开始在燕郊读大学,当时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东燕郊’,留的座机号码也是010开头的,然后我就这样被‘骗’过来了,谁知道一来就留下来了。
在燕郊上学,平时可以去北京玩,在学校门口有公交站,刷普通卡是2元左右(刷学生卡1元左右)到北京大望路下车,中间路上消耗的时间是半个多小时,当时堵车不严重。
在燕郊读大学的时候,房地产行业刚刚崛起,清晰记得当时马路边上广告牌子写着:夏威夷房价4100元/平起。相对于现在燕郊的房价,当时的价格简直是太低了,近几年,燕郊房价涨的太高了,也限购了,一般不是本地人,没有在燕郊上满三年社保的人是买不来燕郊的房子的,因为木有资格啊!
2010年毕业,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离燕郊很近的一个地方,当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觉得毕业后应该离开这里,然后搬到宋庄租住的平房里面,当时和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一起租了一间房,是宋庄本地人的家里,他们通常院子很大,有很多间房子出租,一个院子有七八家租户,一个院子也只有一个厕所,户外的,平常也没法洗澡,总之环境不太好。
在宋庄住了几个月,因为不太方便,还是搬回了燕郊,当时租在学校一墙之隔的小区,每天下班了从学校门口经过,顺带再怀念一下上学的时候,真心很喜欢!
燕郊人流量巨大,车流量也很大,经常发生堵车,白天上班的时候,燕郊里面最常见的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绝大部分都选择去北京上班了,算是一个‘睡城’吧,燕郊处处可见房地产,各个小区拼成了一个燕郊,这边很少有实体产业,燕郊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房地产,而在燕郊居住的人,有一大部分是在北京上班的人。 燕郊平常都会有点堵车,大部分原因是白庙收费站那边,如果只是这个原因还好,因为车子会慢慢一点点往前进,还觉得有点希望,如果遇上交通事故,刮蹭等,有时候会占用车道,由于车流量巨大,后面的车原地不动等待,有可能半个小时之后还在原地等待,这样真的很闹心,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我有很多次坐公交车堵半路,堵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动,然后看前面能看得见的车子都不动,然后算一下时间,到了北京再倒公交车到单位,估计也要中午了,索性就下车再回燕郊了,这种情况当然得跟领导请***一天了,哎,说多了都是泪。
燕郊堵车是一个问题,但是公交车上车也是一个问题,每天等公交车的上班族特别多 ,能有一个座位简直是再舒服不过了,在座位上眯一会,补补觉,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这个是极其奢侈的想法,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没座位的,有个舒适的地方站着,已经是很好了,我是经历过太多次在车门位置站着,站不直,扭曲的站着,不用担心摔倒,因为人挨着人,根本没有缝隙让你摔倒。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kcmrd.com/post/1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