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户籍居住 > 正文

明朝北京户籍,明代北京人口数量

  1. 明朝为什么是第一个汉族建立的?
  2. 都说老北京,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住在北京的人算是老北京人呢?
  3. 湖南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是如何做到的?

明朝为什么是第一个汉族建立的?

不能说是第一个汉族建立的国家,只能说这个时候汉族人的意识和概念比较清楚,之前都以华夏族自称,只是文化上的认同,还有就是明朝的贡献在于推翻外族入侵统治,维护了以华夏为主体的群体统治,也很好延续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延续(虽然这个时候文化发展是走向衰败的),也感谢蒙古族没有向满人统治那样,剃发易服(当然这个政策也是降伏***所提);因为服饰的统一,也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根基健在,也为后来光复中原恢复华夏民族一直以来所居住和建立***奠定了基础,***设明末能挽救危局,那么以汉为中心的文化圈子会发展更好些,至少汉族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更好些,至少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也许),当然,这些都是***设,历史的车轮毕竟已经走过,虽然我们国家是56个民族,但是,我还是认为必须得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发展前提,因为只有这个明确这个概念,才能让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些,文化发展更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才是正确的,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一三***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朱元璋即位后***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明朝北京户籍,明代北京人口数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勋。一三八零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一三九零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一四零五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一四一六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一四二零年完工,隔年迁都。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一四零五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明朝北京户籍,明代北京人口数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一***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一六六二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都说老北京,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住在北京的人算是老北京人呢?

什么算真正的老北京,这个问题还真值得大家探讨一下。我认为什么人才算真正的老北京人,要从老北京文化传承以及家族历史传承这两个方面来说。

明朝北京户籍,明代北京人口数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老北京的文化传承应该是满汉文化的融合,老北京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无不包含着满族文化的基因。这些是后来的尤其是四十多岁以下的,根本学也学不来也是不知道的。若是以自己的家族在北京一连几代才算有老北京文化传承的我也不完全认可,如陈佩斯葛优梁天王朔等等他们哪位不是老北京文化传承的优秀继承者与发扬者,但他们的祖辈都不是老北京人,能说他们就没有资格继承与传承老北京文化了吗。

其次我也不认可住在二环以里才算是真的老北京二环以外就不算是老北京了。首先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老北京的辖制并不仅仅局限在四九城以里,就连老北京的满族也就是旗人来说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住在四九城里而是住在北京周边尤其是北部西部旗营里如正蓝旗相黄旗等等,能说他们住在四九城外就不是北京人了就不是起满族旗人了吗。

对与老北京人的标准,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么细这种容易挑起北京人之间的内斗与互相伤害。我认为老北京人的标准是起码年龄五十多岁以上在北京六环以里连续居住三代以上熟知老北京风俗习惯与文化传承的才算是老北京人。

北京户籍、北京人、老北京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持有北京身份证的就是北京户籍人口;北京人参照党国对籍贯的定义,即爷爷的常驻地,1949北京户籍人口55万,目前在京的大部分都是建国后各地精英阶层调到首都的那代人的子孙,这些人,也包括红色家族的孙辈起就算是北京人了;老北京最难定义,民国的算起?清代的?我大汉民众还认为满人是侵略者呢,一帮辽国***[打脸],那是不是得追溯到明朝啊[捂脸]那还真找不着啥了。所以我觉得您要想自称老北京人,起码得会说老北京话吧,参照老舍的《茶馆》里的对白练练[呲牙]按这个标准现在年轻人里也真没几个是

是不是老北京,主要看有没有胡同文化背景,不看时间早晚。

胡同和胡同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地域分歧,小孩子打架,一句“敢欺负我们胡同儿的”就能招来一群援助,又或者吃亏的临走要放一句狠话“小子(zei轻声),有本事你就别从我们胡同儿走!”

同一个大杂院或同一条胡同儿邻居几十年甚至更久,绝大多数家里的事需要帮忙彼此就是一句话的事,基本不需要报酬。我的同学就有父母双职工在邻居家吃中午饭几年的,同事一位大哥更有照顾孤老养老送终的。

没了!永远也不会再有了!

一般中国人的观念里说你是哪里人都是说祖籍是哪的,而不是说你是在哪出生长大的。一般祖籍至少要向上追3代,也就是说爷爷在北京(北京城也就是现在的二环内,不是现在说的北京市全境,这是两个概念)出生长大的,才可以说自己是北京人。至于老北京人那就得追溯更远了,至少民国以前来的北京,至少要经过100年的沉淀才能被安土重迁的国人称得上本地人吧。由于北京是首都,人口迁移变化巨大,真正的老北京人已经被稀释了,生活习惯也被外来人口同化,年轻人里真正存正的北京人更少了。

湖南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是如何做到的?

锦衣卫,为皇帝“十二卫”(宣德八年改为二十六卫)中的一卫,其武职官职包括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三人(正四品)、镇抚二人(即南北镇抚司,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锦衣卫官员的由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有功之臣即“勋”,二是皇亲国戚即“贵”,三是子侄承袭即“荫”。因此子孙世袭锦衣卫是很正常的现象,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锦衣卫)恒以勋戚都督领之, 恩荫寄禄无常员。”也即锦衣卫恩荫没有人数限制,所以锦衣卫数量逐渐增加,“每所正副千户多至二十余员,百户旗役增加数倍。”

此外,授衔于锦衣卫人群也发生变化。洪武时期,锦衣卫衔主要授予武官子弟,以表彰其武功;正统年间随着宦官势力崛起,渐渐地“中贵子弟授官者多寄禄锦衣中”,也即宦官子弟也可以授锦衣卫衔,如英宗“特诏锦衣指挥同知王山侍经筵,以太监振弟故也”;嘉靖年间,文臣子弟也开始得以荫封锦衣衔

综上,基于锦衣卫带有世袭的特点,锦衣卫世家在明代并不罕见,除湖南新田骆氏家族,还有湖北麻城刘天和家族(刘天和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子孙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刘天和孙刘守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武进士,荫锦衣卫职,官至左都督;刘守有长子承禧,万历三十八年(1610)武进士,官至锦衣卫指挥使;天和玄孙刘侨(刘守有弟守济之孙),明天启元年(1621)袭职,任北镇副使);徐斌家族(徐斌,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毅,斌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昇,毅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瑛,昇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徐锐,瑛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

最新文章